构建陆军装备储供保障军民融合模式

2018-03-01 10:17:19

来源:

本文首刊于国防大学《军民融合》杂志2017年第4期

作者:

孙    晖,北部战区陆军保障部弹药器材处处长

杨明辉,北部战区陆军保障部弹药器材处参谋

习主席强调指出,要加快形成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陆军机动作战、立体攻防任务,特别强调装备器材物资储供保障的精确性、时效性和可靠性。传统装备储供保障模式,自成体系、相对封闭、内部循环,难以形成力量资源的合力优势。装备储供保障要适应新型陆军作战任务需求,必然要充分吸纳民用技术力量资源,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汲取动力。

 

01

构建陆军装备储供保障军民融合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部队演训任务加重、新装备更新换代加快、部队分布地域加大,对供应保障实效性、充分性、持续性等综合效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实现新时期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习主席提出的新时期强军目标是军队建设的总要求和总引领。随着部队体制编制和规模结构调整改革逐步深化,整体体制结构进一步向未来作战要求聚焦,相应的装备保障体制模式也必然顺应大的形势要求,作出历史性优化调整,构建军民融合的装备储供保障体系,已成为能打胜仗的重要支撑之一,成为增强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复杂的国际环境隐含的是全新的使命要求,实践中充分认清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装备储供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坚持以新体制新形势新使命为牵引,在不断实现生产力、科技力、经济力向一体化保障力的转化中,努力构建高度融合、军地协调、规范有序、顺畅高效的装备储供保障体系,确保装备储供保障能力与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求相适应。

(二)顺应军事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国家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为国防建设,特别是国防工业和军事技术注人了强劲动力,同时也为装备工作建设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有力的资源空间。军民融合装备储供保障则是军民融合、双赢、共进的现实载体和平台。因此,在装备储供保障上,必须站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思考和把握,积极主动把装备储供保障能力建设,融人社会经济建设之中,力求把技术最先进、成本最经济、来源最稳定、途径最便捷的各种保障资源纳入装备储供保障体系,最大限度提高战区部队装备储供保障的整体效益。

(三)提高精准化储供保障能力的必然出路。当前,部队装备储供保障主要依托自身内部循环,尚未实现与地方技术力量和资源的有效互联互通。如对于大型贵重部件等储备能力受储备条件不完善等因素,难以形成与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储备格局,亟待建立部队自储与厂家代储一体化的储备模式;器材备件筹措局限于传统的层层报批,再逆向层层回递的多层级管理模式,制约保障效率,亟待建立厂家与部队供需直通的模式,等等。要从根本上提升精确化储供能力,必须拓宽视野、打开壁垒,逐步走开军地一体、互通联动的全新保障路子。

(四)适应未来作战装备保障要求的必然走向。当前,部队请领装备物资器材基本是“上门自提”,而自身运输力量有限,不足以满足装备物资器材运送需求。据测算,一个师旅级单位请领装备物资器材年均消耗较大,运力成本很高,安全风险大,保障时效低。装备物资器材保障业务局限于平时、静态的保管收发,战场军事物流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保障物资投送手段不足。当前,地方物流体系高度发达,通过合理的制度规范和充分的技术控制,完全具备“为我所用”的条件,但受传统思维和政策限制,地方物流力量不能充分融人装备器材等物资配送领域。扩大物流商准人范围,有序分批地将装备器材运送任务融人地方物流体系,提高军事物流的实效性和精准性也是形势发展的现实需要。

02

构建陆军装备储供保障军民融合模式的可行性

构建陆军装备储供保障军民融合模式,在体制机制、信息技术、理论实践等方面都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一)政策基础。近年来,支持鼓励军民融合发展的法规政策不断出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国防科工局和原总装备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人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意见》,以及《关于加快吸纳优势民营企业进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措施意见》;陆军组建后出台了《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实施意见》,以及有关民营企业融人陆军装备科研和生产领域的有关资质审查、价格审核等一系列法规制度。这些法规制度,为装备物资器材的军地联合筹措、军地联合储备、军地联合配送的组织实施都提出了参考和遵循,在融合范围、责任主体、原则要求等方面都作出了相应规范,为军民融合装备储供保障模式的构建和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体制基拙。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军队发展的重要指导,并明确写人了“十三五”发展规划,从顶层上为军民融合装备储供保障提供了依据。随着军队装备保障体制的改革,打破了传统军械、装甲、车船、工化专业分立的保障体制,从而实现了装备器材物资的高度集约,从体制上拓宽了军民融合装备储供保障的发展路子。新体制下的装备储供保障,对装备物资器材实行统管统供,使得各类装备物资器材的管理权责完全统一起来,对于引入地方技术、力量、资源的体量需求变得更大、更为集中,也使得军民融合的面更宽、线更长、点更多,将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吸引地方生产厂家、物流等力量等融人到装备储供保障任务中。

(三)实践基础。近年来,装备储供保障领域在军民融合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基于军民融合式装备储供保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如部分仓储机构已经引人地方电商模式的物流管理系统,在管理运行上也已经尝试了依托地方保障的基本模式;部分通用类装备维修器材,也一定程度引入了地方物流配送;装备大部件以厂代储、新型高技术装备维修器材厂家直供、通用程度较高的维修器材邀请地方企业公开竞争采购,等等。这些有益的尝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积累了初步实践经验,一旦基于当前政策和体制基础,进一步优化固化,很快就可形成更为规范化的运行模式和机制,逐步建成军民融合的储供保障运行体系,从而大大提升装备储供保障效率。

03

构建陆军装备储供保障军民融合模式的思路原则

构建陆军装备储供保障军民融合模式,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总牵引,以打造适应新型陆军机动作战、立体攻防任务和信息化装备发展的装备储供保障能力为核心,按照“规划设计、实验验证、局部试点、全面运行”的建设思路逐步递进、循序推开,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前期军事物联网、精确储供、智能维修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统一规范标准、融合管理系统、打通业务网络、融入地方力量、实现体系物联,探索构建军民融合、体系联动的精确化储供保障体系。

(一)体系建设,实用管用。在陆军装备保障模式转型建设的总体框架下,统筹设计储供保障模式建设任务。坚持依战定储、以修定供的基本要求,依托现行体制机制和信息化基础,按照适度自动化、按需智能化要求,对供应链业务管理进行统筹设计规划、系统建设推进,全面完成业务模式转型,实现任务目标.并做到先进实用好用、节能环保高效。

(二)多维融合,创新发展。着眼全面实现装备储供保障信息化、智能化,充分挖掘整合军队内部储供保障力量资源,加快应用基于物联网、可视化监控、大数据分析等先进理念和技术,优选地方生产商、供应商、物流商有序进人装备物资储供保障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军工企业和社会科技力量纳人部队装备储供保障体系,设施统用、手段联建、力量合管、信息共享,形成力量资源高效融合的储供保障网络体系。

(三)规范标准,突出重点。注重把握软硬件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系列化要求,充分应用政策、体制和实践基础,科学建构业务模式,优化调控节点,顺畅运行机制,合理配套设施,集约研发平台,确保建设成果的可推广性。突出重点工程,对于网络调拨、库存管理、器材筹措等急需统合的项目优先建设,确保按时间节点、内容质量完成任务,形成系统化建设成果和整体化保障能力。

(四)平战结合,精准高效。坚持以陆军作战任务需求为牵引,围绕精准备战、精确保障,创新提升供应保障能力;注重研究解决新体制下平战时供应保障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结合部队演训中的供应保障实际,积极探索实战化保障,着力提高对新质作战力量、对提高装备完好率和战备水平的精确保障能力。

04

构建陆军装备储供保障军民融合模式的任务目标

构建陆军装备储供保障军民融合模式,旨在加快装备物资器材储供保障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步伐,实现“装备精准备战、作战精确保障”的总目标。

(一)建设供需直通、快速高效的网购化筹措模式。以部队保障任务需求为主导,参照《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信息发布要求,开发专门的网购应用平台,部队直接面向厂家“网上采购”物资器材。通过减少审批流程供需互联直通,通过实行名录指标控制,以及生产商、供应商、物流商优选注册和认证考核制等措施,切实发挥各级部队、各修理机构、在册生产供应商的保障积极主动性,拓展采购供应染邀,向基层下放采购权限、下沉采购经费,实现采购权限和经费的需求方主导,上级业务机关只负责采购过程监督管控。同步探索建立基于智能预测控制的战储器材生产线筹措储备机制,对于部队实际消耗少的大型重要部件,由生产厂家代储,根据需要定期轮换或直供部队,提升大部件储备效益和保障益。

(二)建设智能引领、标准规范的自动化仓储模式。充分借鉴地方物流企业、大型电商企业的仓储管理先进经验和做法。在装备物资器材库存管理阶段,打破军队仓库以手工、人力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通过全而配备信息化作业手段,重新规划业务流程标准,实现军队仓储机构收发作业、储存管理、检查盘点、布局调整等全面自动化作业。同时将有关地方生产企业纳入仓储体系范畴,和军队仓储机构库存物资联网,实现军方对工厂代储物资的实时化监控管理。采取设置安全管控接口,整合集成信息系统,嵌入智能控制手段,综合运用自动化设备,统一仓储业务标准,规范仓储工作流程等措施,实现军队自身仓储物资器材与厂家代储备装备器材的收发转运、组配包装、检查保养等业务的一体化、可控化,实现部队用户端和仓储保障端的高效互联、精准对接、高效联动。

(三)建设可视透明精确调控的集约化管理模式。在装备物资管理过程中、将涉及地方生产企业、物流企业、信息服务企业统一纳入管理体系中,实现仓储管理过程中的融合化、可按照保障区域建设储供保障调度中心,建立一套支撑储供保障中心运转的工作机制。通过合理减缩规范流程、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实现部队需端、仓库机构、地方有关企业的直接互通。保障中心作为区域范围内的装备储供保障调控中枢,负责汇总部队保障需求,合理分配保障任务至仓储机构进行发出,或协调有关厂家直接进行采购和生产,,同时根据保障部队驻地位置、所需物资保密要求等要素,调度军地物流力最进行直达配送保障,并全程监控各个节点和各个流程保障行动情况和数据信息,通过长期数据积累分析,逐步摸清储供保障的特点规律,进而提升储供保障超前预测、辅助决策能力。

(四)建设平战一体、全时全域的物联化配送模式。全面统筹利用军地物流资源,建立军事物流配送机制,走开特殊物资器材部队自主运输、一般物资器材地方物流配送的“快递式”储供保障路子。建立名录机制,优选吸纳地方高资质物流企业,依托军地网络信息化基础,研发基于军事物联网的系统平台和软件,建成“各级保障机关—装备物资器材仓库—各级修理机构十生产厂家—物流商”高效通联、快速精准的军平物流保网络;综合运用远程监控、网络调控等技术手段,实现装备器材投送过程的可视可控、精准适需、安全保密。

05

构建陆军装备储供保障军民融合模式的主要举措

构建陆军装备储供保障军民融合模式,包括一套系统配套的制度规范、一组全维贯通的物联网络、一组功能完备的系统软件等方面。

(一)制度规范建设。制度规范主要对新的储供保障模式的内容范围、运转环节、责任分工、程序标准等作出系统框定,进而实现军民融合储供保障模式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在制度规定方面,主要包括《军民融合装备储供保障工作规定》《装备物资器材预储预置管理规定》《军民融合装备储供保障信息及安全管理规定》等,从总体上对装备精确化储供保障的基本模式、主要内容、任务分工、责权关系、工作制度、安全要求等进行规范。在工作机制方面,主要包括《供应商名录管理机制》《装备储供保障业务军地协调机制》《装备维修器材工厂代储机制》《供应商保障评价激励机制》等,对军民融合装备储供保障活动相关工作机制作出明确。在工作流程方面,主要包括《筹措采购业务流程》《物流配送业务流程》等,主要是规范各类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的程序、方法、步骤、标准要求等。

(二)储供保障网络建设。网络建设主要以军事综合信息网和互联网为基础,融入军民移动通信和“北斗”卫星通信系统,集成仓库物资传感设备和无线局域网,构建全维贯通的储供保障物联网络。一是末梢网,主要解决物资器材信息的实时采集与汇总上报,运用于各级仓库及物资供应的物流环节。二是局域网,储供保障各个节点建设任务所需的局域网,实现数据的实时汇总、分发、处理。三是广域网,承担保障业务的运行、网络筹措采购以及地方物流运力的衔接等功能,区分为军内网、互联网。军内网:依托军综网,应用安全保密技术手段,将局域网有效链接,构建储供保障信息传输专用通道。互联网:区分物流网和网购专网,主要运用于储供保障中心,与军综网物理隔绝。物流网主要依托互联网,用于监控储供保障物流信息;网购专网通过申请互联专网实现,打通“储供保障中心一部队用户一生产供应商”器材筹措链路,实现器材筹措网购化。

(三)系统软件开发。业务系统软件是储供保障业务运转的平台,通过实时通信和信息交互,实现储供保障业务的体系化联动。一是网络筹措系统,主要实现装备物资器材的网络筹措采购,包括物资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网上支付、过程监控、客服在线等功能。二是终端管理系统,基于无线局域网通信方式与末端信息采集设备建立数据通信链路,用于装备物资器材信息采集和收发、查询、控制。三是物资配送监控系统,通过在运输载体上配备定位装置、视频终端等监控设备,通过“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传输至储供保障中心管理平台,实现平战时装备物资器材在途监控、途中分发、收货确认等环节的信息实时感知、安全传输与全程监控。四是需求提报系统,用于使用和修理分队提报装备物资器材需求,可直接对上级业务机关,也可经过许可后,直接面向地方供应商,提升供需互动效率。

相关阅读